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主线能否全面贯彻到位,关键看和具体工作结合得紧不紧、融入得深不深。《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将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这一重大目标任务写入其中,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内蒙古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全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把主线落实到全过程各环节
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一直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分你我、情同手足、同心同行。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发扬光大,不断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要持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共进,继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坚持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实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融入日常、干在平常。要聚焦主线抓好主责主业,完成好“五大任务”,实施好“六个工程”,结合实际提质提效推动发展。
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立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着眼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认同。要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影片展映、图片展览、文艺汇演、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进一步深化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工作,全面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凝心聚力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发展的基石。全力办好两件大事,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扎实迈进,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推进研究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完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赋予其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落实《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始终牢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在“七个作模范”上体现担当作为。笃行不怠、久久为功,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密切配合推进具体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在新的起点创造更大业绩。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根本性作用。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需要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要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直抵人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及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目标,始终牢记“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各族干部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七个作模范”上体现担当作为。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理解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激励其更加由衷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赋予其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突出文化认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各族干部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文化氛围。要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多方力量,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事实,切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要注重甄别取舍、突出主流主题,始终坚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持续构建科学、完备、合理的非遗学学科体系,推进长城、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数字化展示、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加强非遗项目的论证和宣传,与时俱进地推动北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
打造文化精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打造文化精品,聚焦中华文化主题,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下功夫、举全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形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优秀北疆文艺作品和文旅项目,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聚焦北疆文化基本内涵、彰显北疆文化突出特性,健全北疆文化品牌研究阐释机制、传播推广应用机制、创作生产机制,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品牌全媒体传播工程、创作工程。统筹把握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活泼地体现在北疆文艺作品和文旅项目创作之中。注意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多出反映时代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好作品和文旅好项目。全方位、全景式、立体化展现祖国北疆壮美、和美、善美的精神气象,让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北疆文艺佳作和文旅项目助力提升内蒙古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架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有效沟通的情感桥梁。
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要通过创新全方位融入之“形”,激发情理交融之“感”,不断提升铸牢教育之“效”。
有形,就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要整合课程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和管理的每个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广大教师心中。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数量与培训质量的提升。要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教育园地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
有感,就要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情感共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深化情感体验,要使学生对民族历史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要创设共情交流、增强认同感,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同。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诗歌、散文、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结合班会、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进一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实施情感体验丰富、共情交流充分、心灵触动深入且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有效,就要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推进、取得实效。要注重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部署,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结合区域实际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和政策支撑。要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向边境和民族地区倾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师资配置、改善硬件条件等措施,逐步缩小不同地区、校际间的教育差距。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师资队伍系统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2024-06-03 来源:综合保障中心
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主线能否全面贯彻到位,关键看和具体工作结合得紧不紧、融入得深不深。《内蒙古自治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将全面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这一重大目标任务写入其中,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推动内蒙古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为全国各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把主线落实到全过程各环节
内蒙古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拥有“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一直以来,内蒙古各族人民始终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不分你我、情同手足、同心同行。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把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和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的宝贵品质发扬光大,不断增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要持续加强理论和实践的融合共进,继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坚持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实功,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和各项工作紧密结合,融入日常、干在平常。要聚焦主线抓好主责主业,完成好“五大任务”,实施好“六个工程”,结合实际提质提效推动发展。
文化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觉,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保障。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刻把握“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立足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足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着眼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文化认同。要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通过影片展映、图片展览、文艺汇演、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等主题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要进一步深化北疆文化理论研究阐释工作,全面展现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重要的时代价值,凝心聚力打造好北疆文化品牌,夯实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发展的基石。全力办好两件大事,向着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扎实迈进,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要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推进研究基地和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确保各民族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巩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开展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完善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体制机制。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造更加完善的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奋进新征程,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牢记,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赋予其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无论是出台法律法规还是政策措施,都要着眼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真落实《关于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若干措施》,始终牢记“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在“七个作模范”上体现担当作为。笃行不怠、久久为功,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统筹协调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密切配合推进具体目标任务,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在新的起点创造更大业绩。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根本性作用。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同心共筑中国梦,需要汇聚民族团结的强大合力。要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文化共同性,让中华文化通过实物实景实事直抵人心,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强化思想引领。坚持不懈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广泛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及其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目标,始终牢记“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各族干部群众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更加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在“七个作模范”上体现担当作为。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充分理解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激励其更加由衷地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定拥护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推动者。做任何工作、办任何事情,都要赋予其彰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有形有感有效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劲动力。
突出文化认同。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统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推动北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营造各族干部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文化氛围。要优化顶层设计、统筹多方力量,建立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现各民族“一起走过”“一起走来”的历史事实,切实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要注重甄别取舍、突出主流主题,始终坚持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推进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持续构建科学、完备、合理的非遗学学科体系,推进长城、黄河国家公园建设,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数字化展示、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加强非遗项目的论证和宣传,与时俱进地推动北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
打造文化精品。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要打造文化精品,聚焦中华文化主题,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有机统一。下功夫、举全力推出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充分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形态,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特色的优秀北疆文艺作品和文旅项目,助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要聚焦北疆文化基本内涵、彰显北疆文化突出特性,健全北疆文化品牌研究阐释机制、传播推广应用机制、创作生产机制,实施北疆文化研究工程、品牌全媒体传播工程、创作工程。统筹把握守正与创新、传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造性的辩证关系,坚持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动活泼地体现在北疆文艺作品和文旅项目创作之中。注意寻求“传统演绎”与“当代叙述”的契合点,多出反映时代服务人民、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艺好作品和文旅好项目。全方位、全景式、立体化展现祖国北疆壮美、和美、善美的精神气象,让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北疆文艺佳作和文旅项目助力提升内蒙古的美誉度和影响力,架构起传统文化与现代受众有效沟通的情感桥梁。
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更大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场域,要通过创新全方位融入之“形”,激发情理交融之“感”,不断提升铸牢教育之“效”。
有形,就要在教育形式上创新,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要整合课程资源,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容纳入相关学科的教学中。要创新教学方法,利用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活动形式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参与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于教师选拔、培养、培训和管理的每个环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植于广大教师心中。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实现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数量与培训质量的提升。要优化教育环境,营造民族团结进步浓厚氛围,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长廊、教育园地等,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唱响民族团结主旋律、传播民族团结正能量。
有感,就要触动学生的内心、激发情感共鸣,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要深化情感体验,要使学生对民族历史有深刻的情感体验,可以通过故事讲述、情景模拟等让历史知识更加生动有趣。要创设共情交流、增强认同感,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内、校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体验各民族文化的机会,进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与认同。要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传统节日、重大历史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诗歌、散文、音乐、绘画等形式表达对祖国、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教师还可以结合班会、主题活动等,鼓励学生思考、交流,进一步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实施情感体验丰富、共情交流充分、心灵触动深入且文化氛围浓郁的教育实践,能够有效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增强民族团结意识,涵养家国情怀。
有效,就要加强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持,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推进、取得实效。要注重顶层设计与政策引领,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工作部署,出台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要结合区域实际推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为教育实践提供明确指导和政策支撑。要建立和完善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系,将相关内容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和教师业绩考核,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通过定期组织教学观摩、经验交流等,提升教育质量与实效。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向边境和民族地区倾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优化师资配置、改善硬件条件等措施,逐步缩小不同地区、校际间的教育差距。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专业发展,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师资队伍系统培训和专业发展计划。鼓励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研究与创新实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Mac用户使用Command+S保存)